
摘要:重要性水平運用貫穿于審計計劃、實施、報告階段,本文探討了計劃時重要性水平的確定、實施時重要性對審計程序的影響、報告時重要性對審計意見的影響。
關鍵詞:審計風險 可容忍誤差 修正重要性水平 審計意見
一、重要性與重要性水平
重大錯報會影響注冊會計師發(fā)表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而重要性是判斷錯報是否重大的標準。具體而言,重要性是指在具體環(huán)境下,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錯報的嚴重程度。如果一項錯報單獨或連同其他錯報可能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依據財務報表做出經濟決策,則該項錯報是重大的。
對重要性的界定,需要從性質和數量兩個方面考慮。重要性水平是針對錯報的金額大小而言,是數量方面的考慮。在審計過程中,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財務報表層次和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認定層次的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的確定影響著審計效率、審計風險和審計質量。如果重要性水平定的越低,表明允許錯報的金額越小,注冊會計師在審計中要收集越多的審計證據以降低審計風險,影響審計效率;而重要性水平越高時,表明允許錯報的金額越大,審計證據可以較少,但審計風險比較高,影響審計質量。合理確定重要性水平既能保證審計質量,避免較高的審計風險,又可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成本。
二、計劃階段確定計劃的重要性水平
(一)確定計劃的重要性水平應考慮的因素。注冊會計師在確定計劃的重要性水平時,需要考慮下列主要因素:第一,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huán)境的了解。第二,審計的目標,包括特定報告要求。第三,財務報表各項目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第四,財務報表項目的金額及其波動幅度。第五,注冊會計師經驗水平。第六,考慮注冊會計師能夠接受的審計風險對重要性水平的影響。
?。ǘ┐_定計劃的重要性水平的方法。注冊會計師應當在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huán)境的基礎上,確定一個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即首先為財務報表層次確定重要性水平,以發(fā)現在金額上重大的錯報。同時,注冊會計師還應當評估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及列報認定層次的重要性水平,以便確定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1.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由于注冊會計師最終是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合法性、公允性發(fā)表意見:第一,財務報表是否按照企業(yè)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編制。第二,財務報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結果和現金流量。也即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表并不是絕對保證,即允許一定的錯報存在,這就是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是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做決策的錯報的臨界值,它的確定需要注冊會計師的職業(yè)判斷,因此重要性水平是經驗值。在實務中,注冊會計師考慮重要性水平通常先選擇一個恰當的基準,再選用適當的百分比乘以該基準,從而得出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
有許多匯總性財務數據可以用作確定財務報表層次重要性水平的基準,如總資產、凈資產、銷售收入、費用總額、毛利、凈利潤等。注冊會計師對基準的選擇有賴于被審計單位的性質和環(huán)境。注冊會計師盡量選擇相對穩(wěn)定、可預測且能夠反映被審計單位正常規(guī)模的基準。由于銷售收入和總資產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注冊會計師經常將其用作確定計劃重要性水平的基準。但對于一些特殊行業(yè),如果這兩個指標波動比較大,注冊會計師則應該選取其他的指標作為基準。
2.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認定層次的重要性水平。這一層次的重要性水平稱為“可容忍錯報”。其確定以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表層次重要性水平的初步評估為基礎。在實務中,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不分配的方法。(1)分配方法,原則上要做到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的重要性水平之和等于財務報表層次重要性水平。本文將其分為平均分配法和不平均分配法。平均分配法是將財務報表各個項目按照固定的百分比確定此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在實務中,分配的對象一般是資產負債表賬戶;不平均分配法,是要考慮審計成本、賬戶性質和錯報可能性大小等確定各個賬戶重要性水平,可以在平均分配法的基礎上做調整。(2)不分配法,是直接將各賬戶或交易層次的重要性水平確定為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的1/6-1/3,只要發(fā)現某類交易、賬戶余額和列報認定層次的錯報或漏報超過這一水平,就建議被審計單位予以調整。在實踐中,由于不平均分配法更能夠滿足注冊會計師的需求,故不平均分配法比較受到注冊會計師的推崇。
比如,按1%確定的被審計單位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為200萬元,按照三種方法分配的結果見下表(單位:萬元)。
(表略)
?。ㄈ┲匾运脚c審計風險、審計證據。審計風險與重要性水平呈反向關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審計風險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審計風險越高。如同一個被審計單位,確定重要性水平為2 000時要比重要性水平為5 000時,面臨的審計風險要高,這是因為如果允許的錯報水平越低,表明較低的錯報會影響報表使用者做出決策,注冊會計師需要將更多的錯報查出來以將重要性水平降到較低水平,這樣注冊會計師面臨的風險更大。
其中,審計風險可以分為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是企業(yè)的風險,不受審計人員的控制,但注冊會計師要評估被審計單位的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是注冊會計師的責任,可以通過進一步審計程序降低檢查風險。審計風險由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乘積決定。在既定可接受的審計風險下,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成反向關系。在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一定的前提下,審計風險由檢查風險決定,重要性水平與與檢查風險成反向關系。重要性水平越低,檢查風險越高,審計收集的證據越多。可見重要性水平與審計證據也是成反向關系的。
三、審計實施階段修正重要性水平
?。ㄒ唬┲匾运健徲嬶L險與審計程序。審計實施階段包括風險評估程序和進一步審計程序,進一步審計程序包括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重大錯報風險、風險評估程序與財務報表層次重要性水平關系密切。注冊會計師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huán)境,確定財務報表層次重要性水平,評估其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控制測試、實質性測試與賬戶余額認定層次重要性水平關系密切。注冊會計師進行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檢查被審計單位的錯報情況,此處錯報金額重大與否以認定層次的重要性水平為準,注冊會計師在控制測試、實質性測試階段可通過擴大審計范圍、審計程序降低檢查風險。
(表略)
?。ǘ┛紤]計劃的重要性水平是否合理,是否需要進行修正。在實施階段,隨著審計的深入開展,注冊會計師應當及時評價計劃階段確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否仍然合理,如果不合理,需要對原來的重要性水平做修改以適應新的審計需求,進而修改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如注冊會計師經過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huán)境,發(fā)現內部控制非常薄弱,評估其存在重大錯報風險,要控制審計風險至可接受水平,則需要降低檢查風險,降低重要性水平。如果注冊會計師控制審計風險至可接受水平,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應當選用下列方法:第一,如有可能,通過擴大控制測試范圍或實施追加的控制測試,降低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并支持降低后的重大錯報風險水平;第二,通過修改計劃實施的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降低檢查風險。
四、審計報告階段評估重要性水平對審計意見的影響
重要性水平是發(fā)表審計意見考慮的重要因素。審計報告階段,匯總尚未更正的錯報金額,具體包括已發(fā)現的錯報和根據樣本推算的錯報。要求被審計單位針對已經發(fā)現的錯報做出調整。如果沒有調整,或者調整后仍然存在錯報,將尚未更正的錯報匯總數與重要性水平作比較,評估尚未更正錯報單獨或累積的影響是否重大,據以確定發(fā)表審計意見的類型。
第一,如果尚未更正錯報匯總數低于重要性水平,對財務報表的影響不重大,注冊會計師可以發(fā)表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第二,如果尚未更正錯報匯總數超過了重要性水平,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可能是重大的,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通過擴大審計程序的范圍或要求管理層調整財務報表降低審計風險。如果管理層拒絕調整財務報表,并且擴大審計程序范圍的結果不能使注冊會計師認為尚未更正錯報的匯總數不重大,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出具非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第三,如果已識別但尚未更正錯報的匯總數接近重要性水平,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該匯總數連同尚未發(fā)現的錯報是否可能超過重要性水平,并考慮通過實施追加的審計程序,或要求管理層調整財務報表降低審計風險。
五、重要性及重要性水平運用中的注意事項
在運用重要性原則時,必須注意以下問題。第一,重要性從性質方面的考慮。注冊會計師發(fā)現錯報從性質上考慮是重要的,則不論金額大小,要將其作為重大錯報,增加審計程序和審計范圍,以發(fā)現被審計單位是否存在更嚴重的錯報。第二,關注小金額錯報的累計結果。防止被審計單位通過化零為整達到逃避檢查的目標。第三,防止過度依賴數據和公式。在量化重要性水平時通過數據和公式比較直觀,但是可能不是很符合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那么所計算出來的數據就失去了價值。第四,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自身素質和職業(yè)判斷能力。在審計中需要注冊會計師大量的職業(yè)判斷,故提高注冊會計師自身素質和職業(yè)能力才是保證審計質量的根本。J
參考文獻:
1.周江生.審計重要性水平運用研究[J].商業(yè)會計,2010,(9).
2.呂聯盟.淺析審計重要性水平在實踐中的應用[J].經濟理論研究,2009,(8).
3.顏賽燕.風險導向審計重要性水平、審計風險與審計程序關系[J].財會通訊,2011,(8).